压覆矿产资源评估:守护资源与发展的平衡之道

2025-10-21

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,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已成为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与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。该评估通过系统分析建设项目与地下矿产资源的空间关系,为避免资源浪费、降低开发风险提供科学依据。

b812a0e7f1a38e6bb8f906215dd0fff3.png

评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

我国已构建起以《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规范》为核心的评估标准体系。该规范明确要求建设项目选址前需开展矿产资源空间分布查询,以铁路、公路等线性工程为例,其安全保护范围通常按用地红线外扩300米执行。评估过程中需全面收集1:5万地质图、矿业权登记信息等基础资料,对压覆区域进行实地勘查,核实矿体产状、埋深及经济价值。例如,江门市某建设项目评估中,通过钻探取样发现原勘查报告未标注的隐伏矿体,及时调整了工程设计方案。

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

现代评估技术已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。地质建模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呈现矿体空间分布,在沪昆高铁某标段评估中,该技术精准预测了隧道开挖对煤层气储层的影响范围。资源量估算采用地质块段法与剖面法相结合的方式,严格执行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规程》。对于稀土等战略性矿产,需单独编制专项评估报告,如赣州某离子型稀土矿压覆评估,通过动态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矿体位移变化。

法律框架的完善保障

评估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,《矿产资源法》明确规定未经批准不得压覆重要矿床。压覆补偿机制遵循"直接损失补偿"原则,在张唐铁路压覆纠纷案中,最高人民法院判定补偿范围仅限于已探明储量的直接经济损失,排除了预期收益等间接损失。对于压覆导致矿山整体关闭的情形,如某铅锌矿压覆案,法院判决建设单位承担全部矿业权价值损失,彰显了法律对资源权益的严格保护。

实践中的挑战与突破

评估工作面临地质条件复杂性与工程时效性的双重考验。在川藏铁路某标段评估中,针对活动断裂带与矿体叠加的特殊地质条件,创新采用微动勘探技术,有效识别了隐伏构造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。对于压覆范围争议,现行规范要求由建设单位与矿业权人共同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论证,如山东某金矿压覆评估,通过建立数值模拟模型,科学划定了压覆影响范围。

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正朝着精准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随着自然资源部"一张图"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,评估工作将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全流程数字化,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

阅读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微正营销
  • 首页
  • 业务范围
  • 电话
  • 位置